2025年9月16日高二语文组备课活动

发布时间:2025-09-19 发布者:教研室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 1282

学科:语文               类型:集体备课活动

时间:2025年9月16日    地点:语文活动室

主讲人:余运莲

主讲题目:

主要内容:

一、《五石之瓠》

1.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以庄子与惠子围绕“五石之瓠(可容五石的大葫芦)”的对话展开,核心矛盾是“大葫芦是否有用”——惠子认为其“盛水则坚不能自举”“剖之以为瓢则廓落无所容”,判定为“无用”;庄子则提出“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赋予其“浮水渡河”的新用途。

2.重点理解“无用之用”的内涵——并非真的“无用”,而是世俗以功利视角(如装水、做瓢)定义“有用”,忽略了事物在特定场景下的独特价值。庄子借此批判功利化的价值判断,倡导超越局限、发现事物本质价值的思维。

3.学习时可结合生活思考,比如看待自身特长、冷门技能或“看似无用”的事物(如阅读、爱好),不必困于他人的功利评价,而应找到适配场景,让“无用”转化为“有用”,体会庄子思想的现实启示。

二、《兼爱》

儒家讲“爱人”,墨家讲“兼爱”;前者强调“亲亲”“尊尊”后者则主张爱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学习《兼爱》,要注意分析墨何论述兼爱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的,梳理他所论述的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

墨子一方面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如课文第1段,只保留以下文字就可见其大意:“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而实际文字却多出了一两倍。在先秦诸子中,这种表达风格自成一家。可联系相关背景,思考墨子为何这样表达。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