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高二语文组备课活动

发布时间:2025-10-24 发布者:教研室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 1257

学科:语文                类型:集体备课活动

时间:2025年10月21日    地点:语文活动室

主讲人:邓宇杰

主讲题目:古诗词诵读

主要内容:

一、立足“诵读”本质,分层设计诵读活动

1.初读:正音辨形,疏通节奏

先借助注音、注释解决生僻字(如《春江花月夜》中“霰(xiàn)”“砧(zhēn)”)、通假字(如《无衣》“与子同泽”的“泽”通“襗”),确保读音准确。  

2.再读:入情入境,贴合情感

结合诗词情感基调设计诵读场景,可借助音频(如专业朗诵家版本)或视频(如诗词纪录片片段)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后再自主诵读,对比差异,深化对情感的把握。

3.精读:咬文嚼字,品析意象

结合关键词句细化诵读处理:如《春江花月夜》“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待”字可稍作停顿,突出江月的空寂;“送”字拉长语调,传递时光流逝的怅惘。

二、关联文本特质,聚焦核心素养

1.文化理解:挖掘诗词中的精神内核

横向对比,串联文化脉络:将《无衣》的“同仇敌忾”与必修下册《诗经》中的家国情怀关联,让学生理解先秦“士”的责任担当;将《将进酒》的“盛唐气象”与《春江花月夜》的“宇宙哲思”结合,分析盛唐诗人的精神维度(既有李白的豪迈,也有张若虚对“人生与自然”的追问)。  

结合历史背景补充:如讲《江城子》时,简要介绍苏轼与王弗的婚姻经历,以及“乌台诗案”后苏轼的人生境遇,帮助学生理解“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中深沉的生死之痛,避免仅停留在“悼亡”的表面解读。

2.审美鉴赏:聚焦“炼字”与“意境”

抓“炼字”体会语言精妙:如《春江花月夜》“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霰”,引导学生对比“雪”“霜”,分析“霰”(细小冰粒)如何精准描绘月光下花林的晶莹剔透;《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来”,体会黄河奔涌的磅礴气势,感受动词的动态美。

绘“意境”培养想象能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诗词内容绘制“意境图”(如《春江花月夜》的“江、月、花、夜”场景),或用文字描述画面,再结合诵读传递意境——例如描述“皎皎空中孤月轮”时,需用平缓、空灵的语调,匹配画面的静谧。

3.思维提升:引导多元解读与比较

同一主题对比:如将《江城子》的“悼亡”与李清照《声声慢》的“悲秋”对比,分析苏轼“相顾无言”的克制与李清照“寻寻觅觅”的凄切,体会不同词人的情感表达风格;  

鼓励批判性思考:如讨论《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是否是“消极享乐”,引导学生结合“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理解李白“狂放”背后的理想抱负,避免单一化解读。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