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县第一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8-3982010 举报邮箱:fjjnyzbgs@126.com 举报入口
本站已通过国家IP/ICP备案 备案编号:闽ICP备2020018089号
|
|
学科:历史 类型:集体备课活动
时间:2025年9月1日 地点: 历史活动室
主讲人:顾建西
主讲题目: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核心知识
1.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性的特点;
2.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3.知道考古资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二、主要线索:
先秦(原始社会—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即原始社会的出现、发展与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与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战国)。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甲骨文、青铜铭文、文献记载等史料,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特点;
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帮助学生认识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的相结合,是研究上古史的基本途径;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祖先的智慧,提升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1.政治上:中华文明起源体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华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主要标志,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华夏认同,各国纷纷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2.经济上:中国原始社会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逐渐产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发展到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3.文化上:早期国家的治理思想萌发,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科技与文学艺术等领域成就突出,如甲骨文的成熟,天文历法、医学等水平高超,《诗经》出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