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

发布时间:2025-09-30 发布者:教研室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 1260

学科:地理              类型:高二备课组活动

时间:9月12日        地点:4号楼三楼

主讲人:宁慧玲

主要内容:地球运动的意义

一、【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运动作为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对后续气候、水文、地貌等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对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学习,能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为学习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奠定基础。

2.内容结构:教材先阐述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这是理解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基础。接着分别介绍了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以及地球公转导致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等内容。各知识点之间逻辑紧密,层层递进。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生活性较强,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其中很多知识学生可能容易理解,但分析方法难以掌握,因此要重视引导学生的探究和实践活动,通过创设性的情境及相关视频材料,加强学生知识的自主归纳、提炼、总结。在实际教学中可多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理解

  1.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关键在于理解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渐长。可通过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图和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相结合的方式,加深理解。

  2.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要明确太阳直射点是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地方,其变化规律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密切相关。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可通过计算不同纬度地区在不同节气的正午太阳高度,总结其变化规律。

(二)时间计算问题

1.地方时计算:首先要确定两地的经度差,然后根据经度差与地方时的关系(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进行计算。注意“东加西减”原则,即东边地点的地方时比西边早,求东边地点时间用加法,求西边地点时间用减法。

2.区时计算:先确定已知地点和所求地点所在的时区,计算时区差(同减异加,即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时区数相减;一个为东时区,一个为西时区,时区数相加),再根据“东加西减”原则计算区时。

Image1.JPG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