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县第一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8-3982010 举报邮箱:fjjnyzbgs@126.com 举报入口
本站已通过国家IP/ICP备案 备案编号:闽ICP备2020018089号
|
|
学科:地理 类型:集体备课活动
时间:2025年10月10日 地点:地理活动室
主讲人:汪太金
主讲题目:天气系统综合应用
一、备课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掌握锋面、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形成机制、结构特征及天气表现,理解不同天气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与演变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天气系统知识分析、解释实际天气现象和预测天气变化的能力,提升图表判读、信息提取、逻辑推理及综合应用能力。
素养目标: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增强地理实践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形成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和气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等压线图、卫星云图、天气形势图等天气图表的判读方法;天气系统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典型案例分析。
难点:锋面气旋的结构与天气特征分析;天气系统的动态演变过程及其对复杂天气现象的影响;运用天气系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灾害性天气预警、生产生活决策等)。
三、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已初步学习过天气系统相关知识,但对其原理的理解较为零散,综合应用能力不足。在判读复杂天气图表时,易混淆不同天气系统特征,且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天气现象有效结合。教学中需注重知识体系构建,加强针对性练习与案例剖析,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天气系统核心概念、原理及规律,确保知识准确性与逻辑性。
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天气事件(如台风、寒潮、梅雨等),引导学生分析天气系统的作用机制与影响。
问题驱动法:设置系列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动画、视频、动态天气图等,直观展示天气系统形成与演变过程,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回顾与体系构建(15 分钟)
通过提问、思维导图填空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锋面、气旋、反气旋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天气特征,教师补充完善知识框架。
利用多媒体展示天气系统相关示意图,对比分析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的差异,强化学生对易混点的理解。
(二)重点知识精讲与图表突破(25 分钟)
锋面系统深入剖析
结合动画演示冷锋、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过程,总结气温、气压、降水等要素的变化规律。
以昆明准静止锋、江淮准静止锋为例,分析准静止锋形成原因、影响区域及天气特点。
气旋与反气旋
利用等压线图,讲解气旋、反气旋水平气流和垂直气流运动方向,以及不同部位的天气状况。
引入台风(热带气旋)和伏旱(副热带高压控制)案例,分析特殊天气系统的形成与影响。
锋面气旋专题
借助示意图,剖析锋面气旋的结构,明确冷暖锋的位置与移动方向。
指导学生在等压线图中识别锋面气旋,判断不同区域的天气特征。
天气图表判读训练
展示不同类型的天气图表(如等压线分布图、气温曲线 - 降水柱状图、卫星云图),讲解判读方法与技巧。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分析天气系统及天气变化趋势,教师巡回指导并点评。
(三)典例分析与能力提升(20 分钟)
高考真题剖析:选取近年高考中涉及天气系统综合应用的典型试题,引导学生审题,明确解题思路,规范答题步骤。分析答案要点,总结答题规律与方法,如描述天气特征的角度(气温、气压、阴晴、降水、风力等)。
生活案例探究:呈现某地近期天气变化资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该地的天气系统,预测未来天气变化,并提出应对建议(如农业生产、出行安排等),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0 分钟)
与学生共同梳理本节课重点内容,强化关键知识点,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布置作业:
基础作业:完成教材或配套练习册中天气系统相关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拓展作业:关注当地天气预报及天气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周内影响本地的天气系统,撰写简要分析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