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县第一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8-3982010 举报邮箱:fjjnyzbgs@126.com 举报入口
本站已通过国家IP/ICP备案 备案编号:闽ICP备2020018089号
![]() |
|
学科:地理 类型:集体备课活动
时间:2025年9月19日 地点:地理活动室
主讲人:杨民云
主讲题目: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主要内容:
一、活动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阐述大气受热的三个主要过程,即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明确各环节中热量的传递方式和作用法。 清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包括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空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以及气压变化与气流运动的关系学会绘制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示意图,并能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常见的地理现象,如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
二、核心知识“结构化”梳理,筑牢基础
1.以“逻辑链”串联大气受热过程:用“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吸收/反射/散射)→地面吸收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增温→大气逆辐射(保温)”的链条,替代孤立知识点记忆,明确每个环节的能量来源、传递形式及地理意义(如大气逆辐射对应“温室效应”)。
2.用“三步骤”拆解热力环流:将形成过程固化为“①地面冷热不均→②空气垂直运动(热升冷降)→③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④空气水平运动(由高压流向低压)”,同步结合等压面弯曲规律(“高凸低凹”),形成“原理+图表”的联动记忆。
三、难点突破“场景化”训练,强化应用
1.针对“保温作用”设计对比题:通过“月球与地球昼夜温差差”“多云与晴朗天气昼夜温差差异”“不同下垫面(沙漠/海洋)温差差异”等场景,让学生分析大气逆辐射的强弱变化,将抽象原理转化为具体现象解释。
2.围绕“热力环流变式”开展专题练习:
基础层:熟练绘制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的示意图,标注气流方向、气压高低及时间(昼夜/冬夏)。
提升层:结合实际情境命题,如“山谷风对山区降水的影响”“城市热岛环流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海陆风与滨海城市规划(如港口、工业区布局)的关系”,训练知识迁移能力。
四、高频考点“题型化”攻坚,掌握技
1.总结高频题型的解题模板:
选择题:聚焦“大气削弱/保温作用的实例判断”“热力环流方向判断”“等压面图判读”,提炼“抓关键词(如‘多云夜晚’‘晴朗白天’)→联原理→排错误选项”的步骤。
综合题:常见设问为“分析某现象的热力环流成因”,模板为“先点明‘地面冷热不均是根本原因’→再分述‘冷热差异的具体表现(如陆地与海洋的比热容差异)→气流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最终现象(如海风/陆风)’”。
2.精练高考真题与模拟题:筛选近5年全国卷、新高考卷中相关题目,按“基础题→中档题→难题”分层训练,重点分析错题背后的“知识漏洞”(如混淆“地面辐射”与“太阳辐射”的作用)或“审题偏差”(如忽略“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差异),建立错题本。
五、知识整合“网络化”关联,提升综合素养
1.横向关联:链接其他自然地理模块:
与“天气系统”结合:分析气旋/反气旋中心气流运动与热力环流的联系(如气旋中心上升气流本质是局部热力低压)。
与“气候类型”结合:解释热带沙漠气候昼夜温差大的原因(大气削弱作用弱、保温作用弱),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的保温效应。
2.纵向延伸:关联人文地理与现实问题:
如“大气保温作用”关联“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气体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城市热岛环流”关联“城市规划”(如将绿化带布局在热岛环流下沉距离内,减少污染物回流)。
六、复习效果“可视化”检测,及时查漏
1.定期开展“微专题”小测:每轮复习后,用15-20分钟进行针对性检测,题目覆盖“原理记忆(如填空)→图表判读(如等压面图)→综合应用(如现象分析)”,快速定位薄弱环节。
2.采用“学生讲题”模式:让学生分组讲解典型例题(如“海陆风的形成过程”),通过“输出”倒逼“输入”,暴露知识理解的模糊点(如混淆“海风”与“陆风”的形成时间),教师再针对性补充。